-
-
华南理工大学喜迎甲子华诞——刘延东、汪洋、李岚清等致信祝贺
【摘要】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成立。至今,已有39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9篇,其中30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或子刊)、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 南方网讯 六十载激流勇进铸辉煌,一甲子时序更迭再奋发。今天(11月17日),华南理工大学师生、校友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学校60周年华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澳门行政区特别行政长官崔世安等各级领导,教育部、国内外著名院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贺电贺信,表达了对华南理工大学60年办学成就的肯定与赞扬,并对华南理工大学的未来发展送上美好的祝福。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华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广东省原省长朱森林,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领导顾海良等出席庆祝大会。 刘延东在贺信中指出:“建校60年来,华南理工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汪洋在贺信中对华南理工大学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华南理工大学以60周年校庆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华章,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岚清在题词中寄语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继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5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1988年改为现名。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私立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广东工艺局。这些院校是早期中国南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华南工学院的组建,几乎是举中南地区工科之精萃,集南中国工程专家之大成,其诞生与发展,对新中国的工业复苏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为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到1962年,华南工学院全校师生职工共计1万余人,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高等院校。 南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柱组建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华南理工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傲立科学研究创新前沿,顺利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学校以智力和科技服务社会,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之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60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26万多人,培养出成思危、党鸿辛、李东生等一批杰出校友,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 一流大学理想的笃行者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华南理工大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高水平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起点创新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准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位一体”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以贡献谋发展,以实力赢口碑。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学校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建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从2009年3月至今,已有39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9篇,其中30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或子刊)、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学校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在世界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世界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种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 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和科研历程中,构建了涵盖学校各学科领域的国家、省部各级创新平台体系。目前依托学校建设的部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有85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与企业共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华南理工大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专利整体实施转化率超过30%.截止至2011年底,学校有效专利拥有量逾3000项。近5年华南理工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0项,获奖专利数量位居中国高校第一位。 华南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在服务中提升价值,在贡献中寻求发展,通过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凝聚校内外科技资源,协同创新,依靠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寻求长远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教授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誉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甲子华诞之际,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小明表示,60年来,学校在继承历史传统和自身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厚德尚学务实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又有国家时代精神的智慧光芒,更是一代代华南理工人长期实践、身体力行品格风范的结晶。 60年的发展道路证明,高等教育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校本身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必须自觉推进。她介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在各个领域都推进深层次的改革,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人才制度、人才培养方式等。 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以“传承·创新·超越”为主题,旨在传承历史,开拓创新,加快发展。校庆期间,学校举办了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论坛、“走近诺贝尔”系列报告会、社科大讲坛、“迈向成功”校友系列讲座、办学成果展、建筑成果展、学生艺术展演、校庆晚会以及出版文化建设丛书等活动,展示办学成就,促进学术交流,凝聚各界力量,共谋科学发展。 相关链接 华南理工大学喜迎甲子华诞——刘延东、汪洋、李岚清等致信祝贺2012-11-19 00:00:00.0
-
-
上万临床案例揭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一项基于大规模平行测序(MPS)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简称NIFTY)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评价结果于2012年11月9日在《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杂志发表。这项临床研究的规模高达11105例病例,历时两年之久,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其他国内二十多家医院合作完成。临床结果显示,NIFTY在21三体及18三体综合征的检测中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可以整合基于MPS的NIFTY检测技术,在我国建立新的筛查诊断模型等设想。 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是一种偶发性疾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产前筛查、诊断等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但目前传统的产前诊断多采用羊膜穿刺等侵入性取样方法,可能会导致感染并存在一定几率的流产等风险。有研究发现在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游离DNA片段,据此理论,通过采取5mL孕妇静脉血,从中提取源于血浆的游离DNA,采用MPS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即可检测出胎儿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如21-三体又称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的风险。这种基于MPS的NIFTY检测技术成为一种新的安全检测方法。 在同类型的临床研究中,参与者人数从387人到4664人不等。而在本次大规模临床研究中,覆盖范围包括我国15个省和4个直辖市的49个医疗中心,这些医疗中心均经过国家卫生部批准授权,可进行产前检测与诊断。此次临床评价所募集到的11105名参与者处于不同程度临床风险,并且都符合以下条件:18周岁以上的孕妇,单胎,9-28孕周之内。 通过对上万名参与者进行了胎儿21三体和18三体综合征的检测后,共检测到190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患者,包括143位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以及47位18三体综合征患者。通过对阳性结果进行核型分析以及胎儿出生后的随访,研究人员发现所检测出的21三体和18三体综合征病例中均有一例假阳性;而在对所有的阴性病例及胎儿出生后的随访中发现没有出现假阴性。因此,本次临床结果显示NIFTY技术的敏感度达到100%,准确度达到99.96%。此外,在本次一万多名参与者中仅有190位(1.17%)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患者,这说明对于98%的人群来说,侵入性诊断都是可以避免的。 理论上讲,基于MPS的NIFTY检测技术能够检测所有类型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以及微缺失/微复制。但是其他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在12孕周之后相对比较罕见,因此临床主要对18三体和21三体进行检测。此外,对于嵌合体或者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的检测,目前尚有困难。在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两例假阳性,研究人员推测可能就是由于胎儿分别为微重复和嵌合体型的染色体结构异常造成的。关于这些特殊情况的检测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基于MPS的NIFTY检测技术所带来的一个伦理问题就是这种新的方法可对性染色体进行检测,其中包含有胎儿的性别信息。但依据我国当前状况,禁止非医学用途在胎儿出生前公开性别信息。因此,对于胎儿性染色体异常的状况,需要建立一种综合全面的知情同意程序,使得孕妇能够对是否需要这些附加信息做出最佳决定。 毫无疑问,基于MPS的NIFTY检测技术在21三体和18三体综合征的检测中效率更高。虽然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还受限于其价格和报告时间,但这种状况很快便会改善。随着高通量测序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检测技术可能会比传统的侵入性方法更为便宜,并且报告周期也将会缩短到3天甚至更短。此外,测序深度的增加,也将使得该技术能够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甚至单基因疾病。这种新的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产前检测及诊断。当然,在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尚需建立全面的规范及流程,并且在该过程中让孕妇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012-11-19 00:00:00.0
-
-
美国驻华大使馆领事李明一行来访 关注华大发展
2012年11月16日,美国驻广州领事馆领事李明(Liming Salvino)一行来访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副院长李英睿等予以热情接待。 来宾参观了办公区域、培训实验室、农能组培实验室以及测序实验室。在参观农能平台期间,来宾对组培实验室里放置的各种植物培养瓶非常感兴趣。 座谈会上,李英睿副院长向来宾介绍了华大基因近年来参与的公益项目、自主研发项目以及与国外的合作研究项目等。大使馆领事李明对华大基因获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扬。2012-11-16 00:00:00.0
-
-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再访华大 关注华大创新发展
2012年11月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行来访华大基因,关注华大基因创新发展情况。华大基因院长汪建、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黄胜全、行政院长龙岳华、副院长张耕耘、副院长徐讯、院长助理程乐等予以热情接待。 参观中,万钢部长一行详细了解了华大基因技术体系、国家基因库、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健康服务等方面的科技突破及应用成果。汪建院长重点介绍了华大基因的发展模式,在“大目标”的指导下,依托“大平台”、“大资源”、“大合作”和“大渠道”的建设,实现“大科学”成果,带动“大产业”发展。汪建院长列举了华大基因在学术论文、科技服务和健康检测应用中获得的业绩,并指出,华大基因的发展目标是希望出生缺陷降低50%,人类寿命延长5岁,农业产量提高10%,普及科技惠民。 万钢部长详细询问了华大基因产业进展、农业分子育种、云计算、国际合作基地、科技服务等相关情况,汪建院长等予以热情回应。 随后,万钢部长参观了华大基因各个平台实验室。2012-11-16 00:00:00.0
-
-
第十四届高交会隆重开幕 华大基因聚焦基因与健康
2012年11月16—21日第十四届高交会期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亮相深圳会展中心一号厅,聚焦“基因与健康”,普及科技惠民。 据了解,华大健康是依托华大基因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力量,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应用于健康领域而建立的临床医学平台,全面覆盖个体化、预测、干预、参与“4P医学”实践,建立基因检测标准,推动基因技术的临床应用,致力于降低出生缺陷及重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目前华大健康以高通量测序仪、质谱仪、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技术支撑,已针对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单基因病、遗传性耳聋、地中海贫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白血病、宫颈癌、乙肝等多种疾病开发了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形成贯穿生命发生、孕育、出生与成长等过程的筛查与检测技术体系,在灵敏度、准确性、安全性等方面均比传统技术有明显优势。华大健康致力于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的基因检验项目,并积极回馈社会,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据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一个化学数据库,人体的各项功能都写在基因的指令中。基因是人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现象和状态的基本元素,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了解体内的变化,从而指导健康生活。 在深圳美丽的海岸之滨——大梅沙,中国华南地区首家将基因组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高新技术应用于大众医疗服务事业的示范性、创新型门诊——深圳华大优康门诊部已经面向广大市民,从基因水平解决健康困扰的需求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健康梦想。华大优康门诊部主要开展基因检测、遗传咨询、妇科及儿科业务,医疗特色为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服务。 为了有效地降低唐氏患儿的出生率,华大基因采用先进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得出胎儿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率,该技术具有无创、准确、安全、早期、准确的特点,为胎儿的健康提供科学保障。 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强调,除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华大基因现在还开展了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用于进行宫颈癌的筛查。为了推动全国宫颈癌筛查工程的发展,华大基因利用高通量检测平台,检测HPV,关爱女性,关爱生命。华大基因HPV基因分型检测具有精确分型、高灵敏度、高通量检测的技术优势。 在展区现场,华大基因介绍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出生缺陷相关疾病基因检测等几大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来观摩、咨询。 据悉,以“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的第十四届高交会于16日在深圳拉开大幕。已历十三载的高交会,见证了一大批高新企业的发展壮大,更将云计算、物流网这些陌生的词汇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年的高交会上,不仅有“国家队”带来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前沿科技,还有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初露芳容。科技与资本,产品与产业链,科研与市场,将再次在这里激情握手。2012-11-16 00:00:00.0
-
-
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梨基因组研究,为新品种培育提供宝贵资源
由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砀山酥梨基因组研究成果于2012年11月 13日在《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发表。全球首个梨基因组的成功解析及其基因组层面的功能研究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新品种梨奠定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也为该物种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 中国是梨属植物的中心发源地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产梨大国,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梨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遍布大江南北,种植面积仅次于苹果和柑橘,而且成为众多梨产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但多年来梨的分子层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从而限制了其功能基因的挖掘以及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成为桎梏梨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具有500多年培育历史的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是目前中国、也是全球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砀山酥梨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组装得到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砀山酥梨基因组大小约为512Mb,共包含42,812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28.5%的基因在表达的时候有多种剪切形式。 研究发现砀山梨基因组包含大量的重复序列,并具有高度多态性。正是由于其高相似性重复序列及高杂合度,常用的WGS测序组装策略不适用于砀山酥梨基因组,因此,研究人员选择了“BAC to BAC”的组装策略。砀山酥梨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约有271.9Mb,约占到全基因组的53.1%。与苹果基因组比较发现,造成二者基因组大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转座子含量的不同,而两个物种基因区的共线性关系非常高。 在对梨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比较基因组及进化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梨与苹果、草莓都经历了14000万年前双子叶植物所共有的古六倍化事件,并发生了一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之后大约在3000到4500万年前,梨和苹果均又经历了一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而梨与苹果的分化大约发生在540万到2150万年左右。此外,染色体进化研究表明,有九条祖先染色体不仅是苹果亚科的起源,也是整个蔷薇科植物的祖先。同时该研究还在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96个与抗病相关的R基因,发现超过30%的R基因都富集在特定的基因组区域,表明抗性基因的进化可能与基因家族的串联复制和分化相关。 梨基因组序列为梨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源。在这项研究中,梨基因组及相关的转录组数据为揭示其石细胞形成、糖分积累以及香气形成和释放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很多SFB基因在梨的S-基因座表现出串联重复,这可能与其自交不亲和性相关;而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家族的大量扩张以及HCT、C3’H、以及CCOMT等基因家族的高表达使其累积了大量的G-木质素和S-木质素,木质素沉积进而促进石细胞形成;而与山梨醇代谢途径相关的S6PDH、SDH以及SOT基因家族的扩张在蔷薇科植物更为明显,这与糖分的累积相关,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梨与苹果的共同起源说。此外,α-亚麻酸代谢途径与梨的香气形成相关。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王志文表示:“梨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采用了BAC to BAC的策略,这将为高杂合高重复的基因组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该基因组的完成为蔷薇科植物进化机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同时有助于推动基于基因组的分子育种,培育出口感更佳的梨”。2012-11-16 00:00:00.0
-
-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罗清泉一行访问华大共推健康服务发展
2012年11月15日上午,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罗清泉、高技术处处长曾学勤、融海超声医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彪一行来访华大基因。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院长助理程乐、战略规划委员会靳大卫等热情接待了来宾。 罗清泉副主任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了解了华大基因的科学发展历程、标志性科研成果、技术平台、国家基因库重大专项等,并在健康服务展区重点了解华大基因目前开展的出生缺陷基因检测相关项目。 座谈中,罗清泉副主任指出,重庆每年有近三十万新生儿出生,关注新生儿健康很有意义,希望与华大基因强强联合,把重庆打造成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中心。王智彪主任表示,对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非常感兴趣,此项目与自己目前开展的无创治疗有很多的合作点,希望能与华大基因形成紧密合作。 汪建院长指出,希望把医疗卫生事业和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健康服务,为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建设美丽健康中国做贡献。2012-11-15 00:00:00.0
-
-
家猪基因组提供大规模数据,有助解析人类健康
近日,研究人员完成了几个品系家猪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其中包括可作为人类医学研究模型以及治疗性药物测试模型的迷你猪(mini-pig)。 一个物种的基因组在深入研究其生物学本质及演化进程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由华大基因参与完成的两篇关于家猪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文章分别在《自然》(Nature)和《GigaScience》(由华大基因和BioMed Central联合创办)上发表。对于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国际家猪基因组测序协作组(SGSC)主要选取作为重要肉类来源的家猪品系——杜洛克猪(Duroc breed)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另外还对亚洲野猪、亚洲家猪和欧洲品系等进行了重测序研究;而发表在《GigaScience》上的文章,主要针对医学研究用的迷你猪进行了研究,这个项目主要由华大基因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完成。此外,还有一系列有关猪基因组的文章同时在BioMed Central系列期刊上发表,主要对猪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注释以及生物医学相关功能的新发现进行了阐释。 家猪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是全球最大的肉类食品来源之一,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医药产业资源,例如药用级别的肝素以及用于异体移植的心脏瓣膜等。此外,家猪身上也会发生一些人类常见的复杂遗传疾病,从而使其成为研究人类疾病基础生物学的绝佳模型。 发表在《GigaScience》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对五指山小型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五指山猪是一种广泛近交系小型猪,是人类医学研究的重要模型,其拥有很多适合用于医学研究的特性,比如体型较小便于实验操作;长期的近交形成了由遗传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家猪品系,从而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五指山猪基因组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组研究工具,使研究人员能够对具有与人类类似复杂疾病的动物进行详尽、透彻的研究与分析。这项工作同时也揭示了潜在的可行资源,包括猪与人类共有的药物靶标基因的鉴定。 为了全面了解五指山猪的遗传特性,华大基因与来自中国和丹麦几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通过测序得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并深入探究了五指山猪具有重要医学研究价值的遗传特征。他们特别关注于家猪与人类共有的基因和蛋白区域,这在治疗性药物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分析表明,五指山猪基因组中包含大量的与人类几种疾病相关的药物靶标基因,这标志着猪可作为这些疾病药物测试的重要模型。然而,研究人员也发现,有一些靶标基因与人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信息同样是重要的,因为能够明确哪些类型不适合进行药物测试,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实验、时间和投资。 迷你猪基因组文章的通讯作者杜玉涛博士和冯书堂教授纷纷表示,这两个物种(猪和人)在遗传水平上具有84%的同源性,但依然能够保持生理学上的相似性。虽然大量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药物靶标相关的基因具有很高相似性,但是详细的分析表明还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值得关注。 研究人员还对基因组中的病毒整合状况进行了研究。考虑到猪在异种移植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病毒可能会通过移植而转移到病人身上,所以这方面也是需要关注的。 杜玉涛博士和冯书堂教授指出,通过对传播风险更加直接的评估,病毒分析可以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工具和信息。他们解释道,人类和家猪均携带隐藏在基因组中的病毒。有一种特殊病毒——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一旦被激活就会感染人类细胞,但是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这种特殊类型的PER病毒(C型)在迷你猪中并不存在。 总的来讲,这项研究工作作为一个起点为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更经济、更直接的途径,同时也为重要经济性状、驯化事件以及种群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为了保持科学界的目标,使得发表文章中的数据以及分析能够被广泛和充分的利用,五指山猪的基因组数据通过零版权声明的方式,以可引用的格式存放在《GigaScience》期刊的数据库GigaDB中。同时,还可按照以下序列号通过NCBI公共数据库查询:NCBI Sequence Read Archive: SRA051254, NCBI BioProject: PRJNA144099, and NCBI GenBankAJKK00000000。家猪基因组测序协作组完成的基因组和基因注释可在ENSEMBL下载使用:http://asia.ensembl.org/Sus_scrofa/Info/Index2012-11-15 00:00:00.0
-
-
山东济宁市副市长白山一行参观上海华大基因
2012年11月14日,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白山一行12人参观上海华大基因,在华东片区运营团队曹建军、胡宇洁等的陪同下参观了一楼展厅、七楼实验室、八楼办公区,并就华大基因落户上海的历史、华大基因的发展模式、华东片区本地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华大基因与济宁市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2012-11-14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