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大附中校长一行参观华大
2010年3月20日,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一行在华大基因总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副院长王俊,以及华大基因副总裁冯小黎博士的陪同下参观华大基因,随后双方就创新人才培养,新的人才输送模式,IQ项目以及未来的合作方向进行深入探讨。2010-04-02 00:00:00.0
-
-
香港中文大学代表团访问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2010年3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华云生常务副校长、郑振耀副校长及徐扬生协理副校长一行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汪建院长、王俊执行院长、李松岗副院长和党委书记杨国华陪同下,参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举行会谈。 双方就大豆基因组项目、结肠癌和肝癌项目、糖尿病项目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华云生副校长指出,目前港中大和华大基因的项目合作进展顺利、卓有成效,希望双方加强沟通,不断拓展新的合作方向。汪建院长建议双方在孟德尔遗传病方向开展全球性合作项目,通过测序解开疾病机理,造福人类。会后,港中大代表团邀请华大基因相关学者专家访问香港中文大学。2010-03-29 00:00:00.0
-
-
深圳市创新总裁俱乐部赴武汉光谷生物城考察武汉华大基地
2010年3月15日至17日,深圳创新总裁俱乐部会长、深圳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长科技顾问刘应力先生率30余名深圳企业家,在武汉市领导陪同下,前往湖北武汉光谷生物城考察武汉华大基地。 代表团主要参观了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沌口经济开发区,并到访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当地高校进行交流。刘应力一行在开发区管委会刘传铁主任等人陪同下,视察了武汉华大筹建办及在建基地。 17日晚,湖北省长李鸿忠亲切接见并宴请深圳创新总裁俱乐部代表团,详细听取了华大基因在武汉的规划方案,对华大基因培训和市场基地落户武汉开发区表示祝贺。 刘应力会长在武汉华大负责人文洁的介绍下参观武汉华大筹备办公室和园区规划 刘应力市长在武汉开发区管委会刘传铁主任等陪同下视察武汉光谷生物城和武汉华大基地2010-03-29 00:00:00.0
-
-
华大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服务登上国际标准化舞台
2010年3月18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技术平台获得SGS签发的ISO9001认证证书。 2010年1月26日下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技术平台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末次会议在深圳市盐田区北山综合楼召开,通过为期两天的对基因组技术平台各个职能部门的严格审核,SGS审核组长李江琛女士在这次会议上宣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技术平台的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服务正式通过审核,SGS将按程序签发给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技术平台ISO9001认证证书。这标志着华大基因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科技服务已经获得国际市场准入资质,并会持续按照经过严格审核和公正监督的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进行品质管理。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技术平台始终能够为所有合作伙伴提供高质量数据。 同时,这也标志着华大基因与全世界合作伙伴拥有了共同交流的准则。按照国际间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惯例,合作双方必须在产品(包括服务)品质方面有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守的规范,方能进行合作与交流。ISO品质体系认证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信任,有利于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华大基因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服务登上国际标准化舞台,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册企业,将促进华大基因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更多合作关系。2010-03-22 00:00:00.0
-
-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同志等一行视察华大
2010年3月19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同志等一行来深就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及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当日上午,由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陈玉堂陪同,杨卫泽书记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监事会主席李松岗带领下视察了华大基因。2010-03-19 00:00:00.0
-
-
“华工- 华大”教育模式及科研方式引发关注
转载自2010年3月16日《南方日报》A10 《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 南方日报记者张胜波 在这里,华工本科生先后三次登上国际权威杂志封面;今年3月,两名华工本科生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故事。在创造一系列惊艳之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引起全球科学界的反思。 《自然》杂志的编辑慕名来到这所“基因测序工厂”,看到在此忙碌的年轻人后颇为惊讶,“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 科学家可以速成吗? 一名普通本科生,在加入华大一年后,便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 谢寅龙,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四本科生,华工-华大创新班第一届学员。 从2009年3月开始,华工先后派出两批共三十多名学生来到华大基因研究院,展开了一次以“学术无起点”为理念的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一年后,奇迹出现了。谢寅龙的名字出现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自然》上,他参与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被选为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故事。 不久前,《自然》杂志的编辑慕名到访,在见到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后颇为惊讶,“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此行之后,《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称,中国一个基因研究机构的年轻科学家们正在颠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年纪轻轻,他们就已经参与到重要的科技创新中来。“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然而,《自然》社论也意味深长地使用了Studentworker(科研学生工)这个字眼来称呼这些在“基因测序工厂”里忙碌的少年,并提出三个问题:学生知识面是否足够宽广?他们是否懂得数据完整、保守个人机密等道德规则?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他们能否不断传承发展? 用“肌肉”做科研 当华大的领导与日韩同行站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对方根本不是对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命为科学家;而华大都是二三十岁的一帮人,不用说谁强谁弱了” 然而,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科教工作负责人杨国华底气十足:“华大能够把一些重要项目给年轻人承担,而且只要做出来就可以是第一作者。” 杨国华认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学生学了太多跟基因组学不相关的东西,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反而形成了约束。例如,新学科的数据量非常巨大,都是百万亿次、千万亿次甚至万万亿次。高校学生学习了书本知识之后,就对天量数据产生了难易之分。 面对科学难题,本科生眼里没有成见,没有难易,杨国华评价说,华大的本科生表现出了比研究生、博士生更强的战斗力,“谢寅龙他们玩的就是大数据”。 在与员工的谈话中,华大基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俊更直白,他提出“wearemuscles,wehavenobrain(我们有的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 杨国华面带微笑地向《南方日报》记者描述说,当华大的领导与日韩同行站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对方根本不是对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命为科学家;而华大都是二三十岁的一帮人,不用说谁强谁弱了!” 不设门槛,没有“上手” 创新班的学生对新模式普遍认同,认为效果好于大学课堂教育。 “科研学生工”的评价,学生大多不以为意。有机会参与重磅科研项目,年轻的学生们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谢寅龙所参与的MetaHIT(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就是与欧盟十三个有关机构合作的“大手笔”,类似的项目一年有600多个。 在这里,“上手”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一到华大,谢寅龙就被分派到一个小组参加基因测序分析工作,除了“老手”介绍一下常用知识外,谢寅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助于网络和书籍,Wiki是他最常访问的网站之一。还不懂,谢寅龙可以向整个小组求助;再不懂,小组之间也可以组织讨论;仍然不懂,他就可以向研究院的院士和专家求助。除了日常学习,谢寅龙还去听讲座或参加学术交流。“一年下来有一百多场,这是华工远远不能比的”,高密度讲座和交流给了他巨大的帮助。 实际上,华大基因研究院还提供与基因测序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包括行政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办公、接待、写作、开会)、采购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全球化地采购国外仪器、谈判)以及财务课程等。 与仪器更新速度赛跑 华大用二代测序仪器打造形成了世界上最大通量的测序能力,并期待在第三代基因测序工具诞生前,完成对包含各种代表性物种的“生命之树”的测序工作,完成圈地。 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在高速成长,2007年实际收入6000万元,2008年翻一番达1.2亿元,2009年预计收入2亿元,实际收入3.2亿元。 与此同时,基因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展现出诱人的前景。基因测序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应用的前景似乎触手可及。 但抓住机遇的同时,华大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三代基因测序工具可能在三年后诞生,而华大已投资5.6亿元人民币购买128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二代测序仪器,以形成世界上最大通量的测序能力,期待在两年内成功圈地,完成对包含各种代表性物种的“生命之树”的测序工作。 华大在与时间赛跑。如果不能迅速强壮“肌肉”,显然无法适应高速成长的重荷。 ●记者手记 “工厂”在扩张 在远离深圳市区的盐田北山工业区,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牌子并不显眼,路人也知之甚少。 但这座十一层普通楼房里正在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基因测序工厂(thesequencefactory)”。 如今,附近一幢关了门的制衣厂也正在被改造成办公楼。两个月来,五百多名新员工加入,这让原来大楼的电梯和饭堂变得拥挤不堪。 这里,有一种在中国很另类的“模式”:免费食堂、四人间公寓,还有各种讲座,俨然是公司和学校的结合体。 但学生和工作人员却快意享受着这里的“魔力”。好比谢寅龙,一年中,他经常连轴转,除了吃饭、睡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前面。 相关链接: 2010年3月16日《南方日报》A102010-03-16 00:00:00.0
-
-
江苏省常委、副省长黄莉新一行参观访问华大
2010年3月10日,江苏省常委、副省长黄莉新,省委副秘书长胥爱贵率领江苏省委农工办、省发改委、省国土地资源厅、省农委及苏州市、扬州市、徐州市有关领导参观访问华大基因。在华大基因总裁汪建、执行总裁王俊、行政总裁黄胜全的陪同下,黄莉新副省长一行兴致勃勃地逐层参观了大型计算机房、测序实验室、健康平台和克隆平台等部门。随后座谈会上,双方就开展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10-03-12 00:00:00.0
-
-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一行访问华大
2010年3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原商务部部长助理徐秉金,深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一行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副院长王俊,行政总裁黄胜全等陪同下参观华大基因。汪建院长向邹家华副委员长一行介绍了华大基因的历史沿革、产业体系、计算能力、基因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农业基因组和测序等各大平台的整体发展情况。邹家华副委员长对生命科学领域前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华大基因创新体制和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03-08 00:00:00.0
-
-
《自然》杂志就华大基因的创新人才模式发表社论:“科学家是否需要博士学位?”
摘要: 今年夏天,大约有500名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加入华大基因。在这里,他们的工作是拼接大量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物种的DNA数据。由这些年轻人组成的生物信息学家团队负责用国际领先的高性能计算机分析处理从世界最先进的测序仪器中所得到的原始数据。他们联合各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并接受媒体采访。华大基因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深思。如果华大基因成功实现该模式,这不仅为基因组学带来创造性研究方法,而且为教育和培训体制带来一场革命。 原文: 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们放弃传统的博士教育,而直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这是否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研究途径? 对于博士教育,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方式,例如在美国和欧洲,学生们只有在完成多年的学业后才能参与到前沿的产业或学术科研活动中。 亚洲国家的科学界与欧美不同,推崇直接的实际研究,比如日本工业界提供比西方更高的科研经费预算。日本的工厂经理人更喜欢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内部培训。所以,学术性教育在亚洲各国的重要程度不及西方国家。 最典型的例子是基因测序行业的巨头-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今年夏天,大约有500名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加入华大基因。在这里,他们的工作是拼接大量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物种的DNA数据。由这些年轻人组成的生物信息学家团队负责用国际领先的高性能计算机分析处理从世界最先进的测序仪器中所得到的原始数据。他们联合各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并接受媒体采访。 《自然》杂志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发现,华大基因的年轻科学家们聪明、自信,且拥有超越他们自身年龄的丰富经验。可是,他们没有计划读研或读博士。我们不禁疑惑:难道这些初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们关注的仅仅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而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较少受西方博士教育的影响?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清晰。尽管外部合作为华大基因的项目带来了科学的进程安排,但是华大科学家们充分投入项目设计,对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科研目标。由于中国古板的等级观念和依靠死记硬背的教育体制扼杀了创造力,华大基因这种主动的、自发性的模式也许能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然而,华大基因正在实行的这种全新模式面临诸多考验,包括青年科学工作者们是否具备承担学术和产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技能;他们是否在理解科技的基础之外,同时懂得与伦理方面相关的问题,比如数据的完整性,坚持研究标准,保护与人体研究的相关信息;他们的团队是否能在生物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培养新的科学工作者? 以上问题的解答还有待时日,但华大基因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引进大学教授对学生们进行培养和教育;提高内部专家水准,引进资深生物学家指导项目设计。 由于西方学术研究日益僵化刻板、人才培养时间不断延长,目前科学家获得博士学位,并第一次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US)资助成为学术带头人的平均年龄是42岁。华大基因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深思。美国国立科学基金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实际操作和研究。如果华大基因成功实现该模式,这不仅为基因组学带来创造性研究方法,而且为教育和培训体制带来一场革命。 相关链接: Do scientists really need a PhD?2010-03-04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