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透社专访华大 探寻克隆奥秘
2010年7月23日上午,路透社亚洲区医卫类记者Tan Ee Lyn和Stephney一行4人前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专访,重点就转基因和克隆方面的相关议题对张耕耘和杜玉涛两位博士进行了采访。 在会议室进行学术交流后,张耕耘博士带领路透社访问者参观了综合楼转基因光培养室和实验室,就华大水稻转基因方面的有关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路透社记者对华大取得的相关成果以及华大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克隆专题采访中,杜玉涛博士重点就克隆技术和华大克隆猪相关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和讲解,并且带领采访组参观了实验室。路透社记者对克隆技术和克隆猪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当即要求在下批克隆猪诞生时,在华大克隆猪养殖场的现场对杜博士及其科研成果进行连续采访。 采访结束,路透社采访组对在华大基因的所见所闻表示印象深刻,期待能够尽快再次前来作进一步的访问报道。2010-07-26 00:00:00.0
-
-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调研组谢春华一行在华大调研
2010年7月21日下午,在科技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调研组谢春华、卢孟柱研究员、张志毅教授一行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进行调研。 调研组首先参观了重点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给来宾留下深刻印象。 在随后的座谈会中,华大科技办、农能平台、科技服务相关负责人向谢春华一行介绍了华大的科学、技术、产业及教育方面的成就,并就林业相关项目进行重点汇报。双方还就建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调研组高度赞许了华大十年各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将积极支持华大的申报工作,并就拟申报实验室的人才团队及学科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2010-07-22 00:00:00.0
-
-
人体肠道元基因组《Nature》封面文章被Nature China推荐为亮点文章
北京时间2010年3月4日出版的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以封面故事着重介绍了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随后,Nature China以:Genomics: Deciphering the gut flora为题将该篇文章评选为亮点文章(Research Highlights)。 该研究属于欧盟第七框架资助项目——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MetaHIT)的一部分,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深圳市的配套支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作为唯一的非欧盟研究团体参与到MetaHIT计划中,采用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和高效能的信息分析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人体除受自身基因的调控外,还受到大量的共生细菌的影响。这些细菌大部分寄生在人的肠道中,通称为肠道菌群,在学术界常被称作“人体肠道元基因组”。该项研究成果收集了124个来自于欧洲人肠道菌群的样本,采用了新一代大规模高通量的测序技术进行深度测序,产出近6千亿的碱基序列。经过序列组装和基因注释分析,从中获得330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的参考基因,约是人自身基因的150倍。这个基因集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从这个基因集中可以估计人肠道中存在约1000到1150种细菌,平均每个体内约含有160种优势菌种,并且这些细菌是绝大部分个体所共有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同时,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日益增加,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隐患。近十年来,通过在肠道元基因组领域的研究证实,不当的饮食会导致肠道菌群的结构失衡,进而引发的慢性炎症是造成这些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但具体是哪些菌群的结构失衡,以及它们如何引发慢性炎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现在仍处于猜测阶段。人体肠道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加深了人们对肠道微生物与人体自身健康关系的理解。 据了解,在此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MetaHIT计划的众多合作单位一起,正在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肠道菌群的基因组成与肥胖、肠炎病的关系。此外,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还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展开合作,携手进行人体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种种这些研究不仅将对人类自身健康与体内微生物的微妙关系做出科学的诠释,也更有助于预防、监控和干预由肠道菌群引发的肥胖、肠炎和糖尿病等疾病。我们相信,基于肠道元基因组的个体化医疗时代已不遥远。 相关链接: Genomics: Deciphering the gut flora 关于Nature China: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 附图:评论网页2010-07-21 00:00:00.0
-
-
国开行规划局副局长马欣一行在华大调研
7月15日上午,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规划局副局长马欣在国开行深圳分行副行长王兵才等相关部门同志陪同下,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调研。 在参观中,华大基因副院长李松岗向马欣一行介绍了华大十年发展历程、文化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及重大科研成果等情况。华大成立十年来,始终以引领基因组科学、促进产业革命为己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华大及华大人的价值,所形成的“解读生命奥妙,谱写产业华章,体验精彩人生”华大基因独特价值观、幸福观和发展观,给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后双方举行了座谈,就华大未来的发展定位、产业规划、创新机制以及加强相互合作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2010-07-19 00:00:00.0
-
-
深圳市原市委书记李灏参观华大基因研究院
7月14日下午,深圳市原市委书记李灏在盐田区委书记郭永航、常务副区长龙岳华等的陪同下前来华大参观。 在参观过程中,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副院长李松岗简要地介绍了华大基因研究院十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考虑。 在随后的会谈中,双方就华大近期完成的一些最新科研成果高原环境对人类基因的影响研究,以及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等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深入交流。会谈结束,来宾表示,在华大的参观令人印象深刻。2010-07-15 00:00:00.0
-
-
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栏目专访特种兵团负责人李英睿
7月5日—7月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身边的感动》栏目组来到我院,对特种兵团负责人李英睿及其团队进行了专题采访,以展现我国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感人事迹和奕奕风采。 在华大期间,央视报道组了解到大量前沿的生物基因领域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状况,并通过专访和情景拍摄等,再现了李英睿及其团队在华大基因的成长历程,折射出华大基因在科研创新、人才教育与能力塑造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和有效举措,以及华大人拼搏向上、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感人风貌。 采访结束后,央视编导人员表示,华大是一片极具特色、蕴含丰富创新思想和人才群体的土壤,可供宣传报道的题材众多,希望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再来华大。2010-07-12 00:00:00.0
-
-
广东省委组织部领导在华大调研
6月30日上午,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泽君率省委有关部门同志,负责人在深圳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戴北方、市委副秘书长于忠厚等的陪同下前来赴华大调研。 在会谈座谈会中,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简要地介绍了华大基因研究院十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考虑,由华大基因研究院引进的国际肿瘤基因组创新科研团队负责人杨焕明院士,就团队研究方向、当前开展项目、主要工作进展、团队开展项目、研究方向、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群体情况,以及在科研创新实践中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题汇报。 双方还就目前华大在肿瘤基因组项目中所取得的进展、后续,未来的研究计划,以及预期成果对广东省的生物产业和经济发展前景的积极影响、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等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深入交流。调研中,最后,胡部长对华大基因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创新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创新团队的相关工作表示充分和认可。 参加调研本次座谈的其他领导还包括:省委副秘书长王衍诗、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廉奕、省委科技厅副厅长陈新、省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黄家合、省委机要局、办公厅,深圳市委组织部王京东副部长、市科工贸信委副主任殷勇,以及省委、市委机关相关部门人员等。 左:华大院长汪建 右:省组织部部长胡泽君2010-07-01 00:00:00.0
-
-
华大应邀参加香港投资推广署酒会
2010年6月22日下午,为招待过去一年在港开设或扩展业务的重要海外公司,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举行欢迎酒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莅临并担任主礼嘉宾。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应邀出席。 在会谈中,汪建院长向曾荫权特首介绍了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发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华大基因以香港为基地,面向全球加速拓展的总体方针与基本规划。 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异的综合环境,成为华大基因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基地和综合配套支撑管理中心。目前,华大落户香港科技园管理的大埔工业村。未来三年,华大将在香港招收300多名本地专业人才,为本地培养新一代的生物基因青年才俊,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中心,为香港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基于原始科技创新的高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左起华大基因院长汪建、投资推广署署长贾沛年、萨瓦纳艺术设计学院香港分校副总监罗约邦及苏宁电器集团总裁助理及香港苏宁激光电器总经理龚震宇2010-07-01 00:00:00.0
-
-
“谁持彩练当空舞”----新华社华大基因研究院十年发展记
在人类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十周年之际,6月24日,新华社广东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张朝祥、副总编车晓蕙、财经部副主任彭勇等一行五人,前来华大基因研究院专题采访,并于6月28日发表署名文章纪念华大十周年。 “谁持彩练当空舞”——华大基因研究院十年发展记 新华网深圳6月28日电 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水稻基因组计划、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大量论文……经过10年的苦心孤诣、奋发图强,在世界基因组研究领域,华大基因研究院实现了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图。 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1990年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正式联合启动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科学工程。中国是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后来的国家基因组南、北方中心代表中国参与了这一研究计划,负责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的测序工作,即完成对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定,其中华大基因承担了绝大部分工作。2000年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宣布人类基因组基本框架图绘制完成时,特别感谢中国科学家对这一研究计划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科研项目,如果错过当初的机会,中国可能会丧失一个重大科技发展的机遇。”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说,抱着强烈的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华大从一开始就介入到世界基因组研究的最前沿,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遵循基因组学发展规律不断滚动发展,这是华大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2002年,华大与袁隆平合作,率先完成了杂交水稻基因组图。此项成果被《自然》杂志誉为“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2003年非典期间,华大团队经过连续作战、刻苦攻关,成功破译了非典病毒。 之后,中国科学院在华大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大成为中科院体系中一支新兴的战斗力量,在此期间,陆续完成了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炎黄一号等重大科研项目。 2007年7月,华大主体在完成一届任期后,南下深圳,在深圳支持下,创办了新型的公益性研究机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经过奋力拼搏,华大团队在转移到深圳的当年10月,就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在次年即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共同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3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10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进展。2009年4月华大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8月发起了“千种动植物、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在业界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目前,华大在全世界各国拥有3000名测序和研究人员,拥有160多台第二代测序仪,华大已经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中心。 华大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基因组生物学》杂志以“崛起的东方”为题发表了专评,以大量篇幅介绍了华大发展,文章认为:“华大基因是依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和项目资金,自力更生,闯出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经过10年的艰辛奋斗,华大实现了科研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升华,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华大基因通过实战,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了新一批年轻的优秀骨干,拥有一支包括国际学术专家和产学研各界精英在内的高级顾问队伍。 作为华大的学术和产业带头人,也是全球最年轻的领域科学家之一,34岁的王俊在11年前投身华大的创建与发展,从参与最初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到发起并组织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是华大前述所有重大科研成果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完成者,截至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自然》(包括系列)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5篇、其中6篇为封面文章,是中国“70后”群体中的杰出科技代表人物。 年仅24岁的李英睿目前是包含200多人的多学科交叉科研攻关“特种兵团”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国际顶尖杂志上以并列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已达7篇,其所带领的“特种兵团”,其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许。 为了获得持续发展,华大的基因测序从当初的纯粹科学研究开始走向科研与服务并举。2007年以来,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服务收入每年以3倍的速度在迅猛增长,2009年实现收入超过4亿元。今年,华大的科研服务收入有望突破10亿元。 “过去10年,华大一直在默默地、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守护着民族未来的一方阵地。”汪建说,未来10年的发展中,华大基因将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继续向基因组科学顶峰迈进;同时孵化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并继续通过实战来培养年轻优秀人才。 相关链接: “谁持彩练当空舞”——华大基因研究院十年发展记2010-06-30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