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薛润波一行前来华大座谈
2010年9月10日下午,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副主任赵士玉、投资促进局局长薛润波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对未来合作项目进行座谈。 座谈会中,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向来宾简要介绍了华大在海洋生物测序方面取得的成果,在随后与薛润波局长对“蓝色经济合作项目”具体情况的商议中,就近期海洋平台建设、未来项目规划与初步合作意向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双方对项目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的期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更紧密的合作加快项目的启动推进。2010-09-12 00:00:00.0
-
-
华大与哥本哈根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签约
2010年9月11日上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副校长Thomas BJΦRNHOLM教授、理学院院长Nils O·ANDERSEN教授、生物科学院院长Karsten Kristiansen教授与丹麦科技与创新部丹麦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席Peter Olesen一行来访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出席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签约仪式。 来宾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俊的陪同讲解下, 依次参观了华大二办八层展厅、教育培训中心及生产平台,并对华大独特的教育体制、高新的测序技术以及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举行的签约仪式上,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常务副院长王俊与哥本哈根大学副校长Thomas BJΦRNHOLM教授作为双方签约代表,共同签署了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培养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博士生项目协议,并回答了各媒体记者提出的问题。 签约仪式的圆满结束,标志着两个世界一流的科研教育机构将采用适应现代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特点的创新方式,正式启动联合培养基因组学前沿领域高端人才项目。此联合培养项目旨在选拔极具科研潜力的高素质学生,培养基因组学领域的世界级后备领军人才。他们被形象地比喻为世界基因科学界的“尖刀班”。这些联合培养的学生,除了完成必要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外,还将全面参加国际型大项目、攻克世界前沿科研难题实战锻炼,在世界最前沿的基因组学科研和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并以在世界顶尖杂志(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至少一项科研成果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据悉,为挑选拔尖学生进入该“尖刀班”培养,9至10月,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将亲自带队前往全国名列前茅的高校挑选10名优秀学生作为联合培养对象。这些候选学生必须具备极为出众的思维能力、科研潜力及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另一方面看,这对各地优秀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登上世界级科研舞台的难得学习与发展机会。 附: 华大基因简介: 华大基因自1999年成立以来,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承担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100%)、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目前,华大基因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学研队伍,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大力发展我国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 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华大基因将依靠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性能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相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继续向基因组科学的顶峰迈进,同时孵化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最大化地运用基因组技术服务社会、创造效益,为中国生物经济的腾飞和领先世界,继续作出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贡献。 华大教育介绍: 本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华大基因一直致力于基因组学创新型教育与人才培养。十年间,华大培养了基因组学世界级领军人才以及大批优秀的科研和产业人才。其中“基因组学本科创新班”的成绩尤为突出,目前创新班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的本科学生50余名,他们大三起进入华大边实践边学习,在项目实战中飞速成长,部分学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06、07级创新班学生罗锐邦、金鑫等同学已分别在《Nature》及其子刊、《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发表文章多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更多信息见:www.genomics.cn。 哥本哈根大学简介: 哥本哈根大学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具有530年历史,是丹麦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综合性大学,2010年全球大学学术排名第40位,先后产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哥本哈根大学现有3.7万多在校学生和7000多教职员工,共设八个大学院,分别是神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健康学院、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自然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药学院。学院下共100个系和6个中心,开设100个学科的教学。 更多信息见:http://www.ku.dk。 华大宣传部2010-09-12 00:00:00.0
-
-
盐田区领导访问华大 祝贺华大成立十一周年
2010年9月8日,深圳市盐田区区委书记郭永航,区委副书记、区长杜玲,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龙岳华,区政协主席李秀忠,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建明在相关部门同志陪同下,为庆祝华大成立十一周年,专程莅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调研并参与庆贺活动。 在下午举行的调研座谈会上,盐田区各大班子领导以及政府各机关认真聆听了华大各部门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或困难,并一一现场办公进行了妥善处理。在晚上的庆贺会上,盐田区各级领导和机关单位的同志与华大员工欢聚一堂,热烈庆祝华大十一周岁生日,共同祝福华大的未来更加美好。2010-09-09 00:00:00.0
-
-
华大最新HLA高分辨分型技术将为患者带来福音
临床研究表明,在进行骨髓和其它器官移植时,供者和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容程度越高,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容易发生排斥反应。虽然直系亲属间HLA完全匹配的概率较高,但是由于我国白血病患者多为独生子女,在骨髓库中寻找与患者HLA完全匹配的志愿者就成为发现供者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骨髓库中的HLA分型数据多数是低分辨的。由于低分辨匹配并不能确保供者和患者的HLA真正匹配,患者往往需要和多个低分辨匹配的志愿者进行高分辨复核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供者。有的患者与二十多个低分辨匹配的志愿者进行高分辨复核,但发现他们均不是合适的供者,甚至有的患者只能在HLA部分匹配的情况下就进行骨髓移植,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需要服用大量药物来维持生命。另外,高分辨率配型费用昂贵,如果捐髓者本人是中华骨髓库的注册志愿者,捐者和患者一次高配的费用是7200元(每人3600元),如果捐者不是注册志愿者,费用则是10000元(每人5000元),如此高的检测费用患者通常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尽快实现“高分入库”,从根本上降低检测费用,提高HLA配型效率。 为此,华大基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分型技术及配套的专业分析软件。该方法应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只需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够读取数千份样本的HLA序列数据,并一次性达到HLA分型的最高分辨率,同时还可发现新的等位基因。在检测通量、数据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应用这种新技术进行高分辨配型,成本不到传统技术的一半,但真正做到了“低分价格,高分数据”,能避免多次配型给患者造成的额外经济负担,也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华大基因的最新HLA分型技术,使建立高分辨HLA数据库成为可能。高分辨数据库不仅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找到合适供者,大大地提高骨髓库的使用率,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且可以为HLA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持。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表示,华大基因计划投入数亿资金,专项支持国内的骨髓库将现有低分辨分型数据转化为高分辨率分型数据,提高配型和移植的成功率,让患者真正受益。同时,华大基因正在与国内血液学领域的相关专家联合研发白血病基因诊断新技术,并在国内开展大规模的白血病流行病学普查,为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第一手的科学资料。 此外,为推动基因组学尽快应用于临床医学,华大基因加大投入,在分子诊断、数字化健康和个人基因组等多个领域开展研发并向临床提供服务。其中一项重要突破就是无创性产前基因筛查技术,通过检测母亲外周血中胎儿DNA片段,可准确判断胎儿是否患有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另外一项新技术是HPV分型,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适龄女性是否感染HPV,而且可以确定感染的型别,为女性预防宫颈癌提供科学指导。这些基于基因科学的新型检测与辅助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必将为人类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为此,华大基因正在潜心准备、科学布局、积极创新,争取在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好探索者、前行者和示范者的作用,再创辉煌。2010-09-07 00:00:00.0
-
-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一行莅临华大参观
2010年9月6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副区长戴海波一行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考察访问。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向上海客人介绍了华大发展历程、核心竞争力及重大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情况,并重点就华大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以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作了详细讲解。 随后,考察团满怀兴趣地参观了华大各研究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对华大先进的基因技术实验体系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表示,殷切期待华大尽快到浦东新区落地发展。2010-09-07 00:00:00.0
-
-
杨焕明院士当选“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创新人物”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杨焕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攀登科学高峰任重道远 深圳特区建立30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勇于开拓、锐意创新、道德高尚的杰出人物。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人类和其他生物基因组学的科研工作者,我这次被评为“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之一,最大的感受是,深圳对科学、对人才一直厚爱有加。 华大基因自2007年落户深圳以来,长期得到市委、市政府,包括盐田区委、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出了不少成果,培养了一批年轻科学家。事实证明,深圳有一个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氛围,是一个干事业、创奇迹的好地方。 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广东省、深圳市的转型也离不开生物产业。未来,华大基因将充分发挥深圳的天时地利人和,对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为特区新发展增光添彩。 详情请查看: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0-09/03/content_1220294.htm2010-09-03 00:00:00.0
-
-
丹麦与中国深化基因研究合作
2010年8月27日,在丹麦亨利克亲王(Prince Henrik) 的见证下,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哥本哈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2010年5月,华大基因欧洲总部在哥本哈根大学正式成立。双方未来的研究合作旨在进一步研究在常见疾病与重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及其功能上的变化。该合作也将为中丹两国学生带来新的教育机会。 2010年8月27日,在丹麦亨利克亲王(Prince Henrik)、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教授、哥本哈根大学科学院Karsten Kristiansen教授与生命科学院Lars Nørgaard教授的见证下,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哥本哈根大学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签署一份合作协议。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教授称:“我们非常高兴能与哥本哈根大学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我们可以开展更加深入、专业的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华大基因与哥本哈根大学的此次合作将致力于开发人类与动物遗传疾病方面的前沿研究,我们期待华大基因与哥本哈根大学的长期合作。” 目前,华大基因已与哥本哈根大学建立了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对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哥本哈根大学科学院院长Nils Overgaard Anderson表示非常高兴,并指出:“与华大基因的合作对于开展先进的大型国际性研究项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欧盟联合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ateHIT) 及丹麦Lundbeck中心应用医学基因组针对个人疾病预测和防治研究的糖尿病关联基因及变异研究项目(LuCAMP)。此外,古人类基因组研究和生活在几个极端环境下的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也已开展。近两年这些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均在《Nature》与《Science》杂志上联合发表。我们期望欧洲华大在哥本哈根大学的建立能加强我们的合作关系。” 哥本哈根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Per Holten-Andersen补充道:“我们与华大基因在猪基因组学研究上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近日,在丹麦国家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中丹乳腺癌研究中心也已成立。来自丹麦与中国的顶尖科学家将携手共同探索诊断与治疗乳腺癌的新方法。我深信,这次新的合作协议的签署将更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丹麦的研究合作。” 哥本哈根大学与华大基因已有交换学生的项目。哥本哈根大学生命科学院又与华大基因建立了博士联合培养合作协议。该协议将为中丹两国学生提供新的教育机会,例如,丹麦学生将有机会到华大基因学习交流,并参与世界前沿的基因组学研究。同样,中国学生也可以前往哥本哈根大学进行深造学习。 附加信息: 欧洲华大地址:Bülowsvej 15, ground floor, 1870 Frederiksberg C. 欧洲华大联系电话:+45 7026 0806 华大基因欧洲部商业发展总监王学刚邮箱:wangxuegang@genomics.cn 了解更多中丹乳腺癌研究中心信息,请联系Nils Brünner教授,邮箱:nbr@life.ku.dk 了解更多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信息,请联系Karsten Kristiansen教授,邮箱:kk@bio.ku.dk 了解更多古人研究信息,请联系EskeWillerslev教授,邮箱:ewillerslev@snm.ku.dk 了解更多糖尿病关联基因及变异研究项目信息,请联系Oluf B. Pedersen教授:oluf@hagedorn.dk 撰稿:科技合作事业部2010-08-29 00:00:00.0
-
-
太平洋生命科学专访华大
2010年8月23日—2010年8月24日,太平洋生命科学(Pacific Bioscience)纪录片制作者Gino Del Guercio以及香港电影制片人Danny Lai等一行8人前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专访。 欧洲华大余玄首先给来宾讲述了华大在基因组科学领域从参与、同步到领先的发展历程,对华大十年来的科研、技术、产业以及教育方面的成就给予了重点介绍。科技合作市场部杨碧澄带领Gino Del Guercio一行参观并拍摄了华大各研究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来宾对华大先进的实验室体系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Gino Del Guercio就华大高通量测序以及华大在人类健康方面研究现状等问题,对研究院王俊老师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专访。 太平洋生命科学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拍摄现代基因科学研究现状,以激励科学工作者积极研究解决目前人类健康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影片旨在说明新出现的高通量科学技术不仅在生物学,而且将在许多社会方面引起新的革命。纪录片将于2010年11月3日在华盛顿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会议时首次公演。2010-08-25 00:00:00.0
-
-
深圳市海洋局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罗平站长一行来华大座谈
2010年8月16日下午,深圳市海洋局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罗平站长一行前来华大,就《新一代测序技术解读赤潮的发生、发展、消亡机理以及动态观察》项目合作进行座谈。 来宾首先参观了二办八层展厅。微生物平台负责人杨爽向罗平站长一行介绍了华大发展历程、核心竞争力及重大科研成果等情况,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随后举行的项目合作座谈会中,微生物平台徐俊光博士为来宾详细介绍了赤潮项目的研发意义、立项依据及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项目合作意向及设想。之后双方就赤潮项目的研究目标、合作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罗平站长高度赞许了华大强大的技术力量与取得的成就,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2010-08-19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