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000株水稻基因组序列于世界饥饿日公开发布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华大基因联合开展的“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将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海量的水稻基因序列资源。 由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共同创办的GigaScience是一个开放获取且数据公开的大数据期刊。2014年5月28日,3000株水稻基因组测序文章在GigaScience正式发表,且整套水稻基因序列以可引用形式在该杂志的附属开放获取数据库GigaDB中公开。该项目产生的数据是目前已公开水稻序列数据量的四倍。在“世界饥饿日”这天发布并公开这庞大的数据集,是为了体现该项目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为改善全球尤其是最穷困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资源。该成果标志着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第一阶段的完成,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以及华大基因(BGI)合作开展,并获得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中国科技部的资金支持。 全球超过1/8的人口生活在极度饥饿和贫穷中,并且世界总人口仍在与日俱增(预计2050年将突破96亿),这迫切需要我们去创造新资源来改善作物产量,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开发具备高产量、高营养价值、能够在干旱,病虫害,疾病或贫瘠土壤条件下生长的粮食作物。虽然2005年第一个高质量水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极大推动了水稻研究,然而在培育改良具有更好适应性的水稻品种等育种实践方面却成效甚微。 “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所产出和公开的大量遗传信息将最终被应用到智能育种实践中,为解决这些挑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同植株间存在自然变异,而了解这些不同性状发生的遗传机制,将有助于成功培育出可高度适应不同环境的杂交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项目负责人黎志康博士表示,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是目前正在为亚非地区贫困农民提供资源所进行努力的一部分,旨在造福生活在16个目标国家(8个非洲国家和8个亚洲国家)的2000多万水稻农户。“大部分亚洲人民以水稻为主食,并且非洲水稻消耗量逐年递增。”黎博士指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随着资源(水和土壤)锐减,粮食安全将是或已是这些国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水稻遗传学、育种和基因组学领域的一名科学家,助力解决这项问题无疑是我们的梦想。” 华大基因院长王俊博士补充道:“人口激增和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已经让全球粮食短缺和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华大基因致力于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实现快速、可控、高效的分子育种模式。这为农业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盖茨基金会的协作努力,我们已经向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农业研究和数字化育种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深信所作出的每一步努力都将使我们离造福人类这一终极目标更近一步。” 国际水稻研究所总负责人Robert Zeigler博士表示:“3000株水稻基因组数据的公开将极大地增进育种计划的实力,以克服不久将来人类所面临的关键性障碍。”对于这个项目,Robert Zeigler博士又补充道:“这将为水稻遗传学补充大量的知识,使全球研究团体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从而最终使在最艰难的环境条件下种植水稻的穷苦农民获益。” 在GigaScience附带的评论中,王俊博士、Robert Zeigler博士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家洋博士提供了关于这个项目研究目标的进一步信息。 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由三家研究所发起的合作不仅公开了13.4TB的数据资源,而且他们还收集了每株水稻的种子(存放于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基因资源库中)。储存这些种子对充分利用这些遗传信息已知的水稻品种来开发和验证最适合不同环境的杂交株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另一条件是这一信息可以使研究人员和育种专家直接将遗传信息(基因型)和不同植株的性状特征(表型)联系起来。这需要仔细评估和管理每株水稻的重要农业性状特征,之后再在可用的基因组序列中与其相应的遗传标记相关联。 自农业发展以来,现代育种实践延续至今,通常依据表观性状特征来指导候选植株杂交,并期望杂交后代能够表现出结合和改良的预期性状,如抗旱、抗病虫、产量提高和营养价值增加。然而,当两个植株进行杂交后,对应的遗传组成常常使育种学家的期望落空,因为未知的基因相互作用会限制、修饰或改变所选择的性状特征的形成。因此,常常需要试验、发现错误和多个连续的育种阶段。 全面了解一个植物的遗传组成可以使研究人员鉴定与特定性状特征相关联的遗传标记,并且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基因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植物的表型的。这些信息使育种专家在植株选育上更加明智,从而实现更加准确、快速的水稻品种培育,以适应经济贫困和自然条件压力下的不同农业环境。 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人力。因此,这些向全球植物育种学家和科学家免费公开的数据,将极大地推动水稻的基因型/表型之间关联的研究,同时对加深植物生物学的理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发表在GigaScience杂志上的内容还包括储存于GigaDB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GigaDB数据库中的每个数据集都有一个数字对象标识符(DOI),可用于引用,检索和在标准的科学文献中追踪数据,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去更加快速地发布大量、密集型的数据集供科研团体使用。除了将数据公开于GigaDB数据库中之外,为了使科研人员最大程度的获取这些数据,3000株水稻基因组数据也同时提交到SRA数据库(PRJEB6180)。 相关阅读: 1.3000株水稻基因组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186/2047-217X-3-7) 2.王俊博士、Robert.Zeigler博士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家洋博士对“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评论(链接:http://www.gigasciencejournal.com/content/3/1/8 ) 3.3000株水稻基因组数据(链接:http://dx.doi.org/10.5524/200001) 4.国际水稻资源库(链接:http://irri.org/our-work/research/genetic-diversity/international-rice-genebank ) 5.关于世界饥饿日(链接:http://www.thehungerproject.co.uk/getinvolved/worldhungerday/world-hunger-day-purpose/)2014-05-28 00:00:00.0
-
-
-
-
华大医学获“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
2014年5月27日下午,深圳市盐田区中小学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深圳华大基因隆重举行。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授予华大医学“深圳市盐田区中小学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荣誉。盐田区教育局、盐田社工协会相关领导及嘉宾、盐田区13所中小学学生代表、华大医学代表以及来媒体记者一同出席本次活动。 授牌仪式上,盐田区教育局领导、盐田社工协会领导及华大医学签约代表作了精彩致辞。盐田教育局张光宏处长强调,“盐田区中小学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是在社会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在全市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社会教育示范工程,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且同生物基因有密切相关的生物科研机构。 华大基因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立见致辞中表示,华大医学被授予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荣誉,充分显示了盐田区教育局和社工协会对华大医学让基因科技贴近百姓生活的支持和肯定。今后,华大医学将继续通过此类系列科普、趣味性宣传活动,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基因及基因与健康的关系;也希望通过这种科普宣传,能激发更多孩子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投入到国家产业建设中。 随后,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深圳市盐田区社工服务中心、华大医学三方共同签署共建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协议,盐田区教育局向华大医学授予“中小学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牌匾。华大医学成为深圳市唯一一家获得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类社会实践基地称号的企业. 在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中,华大医学充分利用在高通量测序、高灵敏度质谱、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以实验室开放、科普讲座、展厅参观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现代生物基因学习和实践机会。“盐田区中小学现代生物基因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设立,将更有利于盐田区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塑造青少年探求科学的意志品质,对于拓展素质教育新领域,普及现代生物基因知识,特别是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将发挥积极作用。 活动结束后,华大医学工作人员带领乐群小学、庚子首义中山纪念学校、盐港学校的学生代表参观了华大展厅、实验室。2014-05-28 00:00:00.0
-
-
-
-
汪建董事长受邀为昆山杜克大学顾问委员会创始成员
2014年5月25日,昆山杜克大学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汪建董事长受邀成为顾问委员会创始成员并出席会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昆山杜克大学首届顾问委员会主席里克·瓦格纳先生主持会议。美国杜克大学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昆山市委领导及其他顾问委员会创始成员参加会议。 据了解, 昆山杜克大学今年1月13日正式宣布成立首届顾问委员会,其成员来自认同昆山杜克大学理念并愿意为其提供帮助的海内外商界、学界和社会公共领域的杰出领导者,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昆山杜克大学首届顾问委员会主席里克·瓦格纳、普华永道全球主席戴瑞礼(丹尼斯·奈利)、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前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西庆、前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克拉克﹒兰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等。顾问委员会是志愿服务性质的机构,主要为昆山杜克大学的定位、发展、使命提供战略指导和咨询。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与会委员共同探讨了昆山杜克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优势和战略使命。大家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应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昆山杜克大学要融合中美两国先进文化,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全新模式,以强大的师资力量、前沿的课程规划、创新的教育理念,推动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培养具有国际战略和全球视野的精英人才。会议还就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项目、可持续发展等专题进行了讨论。 昆山杜克大学介绍 昆山杜克大学是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昆山创办的一所中美合作大学,其目标是构建一所倡导通识博雅教育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于2013年9月正式设立,实行独立理事会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大学正在接受医学物理学硕士、全球健康理学硕士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项目的入学申请,并为全球其它在校大学生开设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项目。 附:昆山杜克大学成立首届顾问委员会 主席 里克﹒瓦格纳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戴瑞礼(丹尼斯·奈利) 普华永道全球主席 高西庆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前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胡茂元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达夫 台北和信治癌中心医院董事、院长兼执行长 靳海涛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雷德(克拉克﹒兰特) 前美国驻华大使 李侃如(肯尼斯﹒李伯索尔) 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和全球经济与发展资深研究员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前主任 李耐德 (娜塔莉•里奇汀斯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 世界银行前副总顾问 刘明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席 刘遵义 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 大卫﹒鲁宾斯坦 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及联合首席执行官 詹姆斯·迈克纳尼 美国波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托马斯﹒奈兹 摩根士丹利副董事长 美国管理与资源事务前副国务卿 柯克·史密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全球环境健康教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汪建 华大基因董事长 吴人伟 美国强生公司中国区主席 谢国民 泰国正大国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谢淑丽(苏珊·舍克)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 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何妙琳中国与太平洋关系讲席教授 薛村禾 软银中国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执行合伙人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袁明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磊 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章新胜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中国教育部前副部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执行局主席2014-05-26 00:00:00.0
-
-
-
-
华大基因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积极推进高通量基因测序用标准物质研制
2014年5月19日-20日,在“5.20世界计量日”到来之际,2014年计量测试科技成果推介会在京开幕。此次共有130多个计量测试科技成果项目参加推介。其中,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高通量测序用标准物质项目介绍引起了大会的关注。双方合作研发的中国首例人源及微生物源高通量测序用标准物质,将作为衡量基因组研究的标准“尺子”,用于评价市场上出现的多种高通量测序仪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不确定度。此次双方强强联合对于基因产业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所研制的两个标准物质是整个高通量基因测序用标准物质体系中的首批,并将申报国家标准物质。高通量基因测序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对规范我国高通量基因测序行业测序结果的溯源性和准确度将起到重要作用。 此次研制的人源标准物质来源自2008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首个中国人,同时也是首个亚洲人的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细胞系。 “炎黄一号”是全球第一例中国人标准基因组序列图谱,它是全球20亿黄种人的第一张个人基因序列图,该基因组图谱数据在国际上已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此次研制的微生物源标准物质源自大肠杆菌O157,是在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课题“病原微生物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中核酸含量标准物质研制基础上的提升。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O157被列为重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源之一,现各国主要通过序列分析方法鉴定该类致病微生物,通过每年对其进行重点监控,以应对其引起的突发食品中毒事件。2014-05-21 00:00:00.0
-
-
-
-
首个白蚁基因组被成功破译 为社会性昆虫进化研究提供新线索
与蚂蚁和蜜蜂一样,白蚁也是社会性昆虫的一员。在白蚁的社会等级和生殖分工中,仅有少数的个体(称作蚁后和蚁王)拥有生殖能力,其它个体(工蚁和兵蚁)则从事觅食、保育或者防御等非生殖类的工作。社会性的群体生活使得白蚁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成为了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作为主要的腐生生物,白蚁在维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热带栖息地。另一方面,白蚁也是破坏人类建筑物的主要害虫,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因白蚁危害造成的损失及用于预防的费用高达400亿美元。 虽然白蚁与蚂蚁、蜜蜂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蚂蚁和蜜蜂属于膜翅目并且拥有独特的单倍二倍性的性别决定机制,而白蚁则属于跟膜翅目亲缘关系很远的等翅目。相比于膜翅目社会性昆虫,白蚁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社会性特征,比如,白蚁的蚁王具有长久的生殖能力并且和蚁后拥有同等的特殊地位,而在膜翅目社会性昆虫中却没有蚁王。因此,白蚁是研究社会性进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类昆虫。于5月20日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的最新文章中,来自中、美、德等国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联合完成了首个白蚁(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工作,在揭示白蚁复杂社会性的分子基础方面获得了新的发现。 内华达古白蚁(Z. nevadensis)属于湿木白蚁(Termopsidae)的一种,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白蚁。在所有已知的白蚁物种中,它具有最小的基因组(大约仅有500Mb),因此非常适合用短序列片段进行基因组组装。除了基因组测序,科研人员还对来自不同性别、发育阶段和社会等级的25个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主要用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我们此次主要的研究发现之一是在白蚁基因组中发现四个与精子形成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显著扩增,并且转录组数据分析也表明这些基因在可育的雄性生殖蚁中是上调表达的。”来自国家基因库的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李彩指出,“这一发现很有意义,因为在白蚁群体中蚁后和蚁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次发生交配,然而在膜翅目社会性昆虫中,生殖行为通常是由蚁后掌控且一般只有单次交配。尽管想要全面揭示这两类社会性昆虫的生殖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本课题的分析成果为从分子层面上解释这些差异提供了思路。” 化学受体是昆虫感官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与其他昆虫基因组相比,内华达古白蚁有一套相当不同的化学受体基因集。在蚂蚁和蜜蜂基因组中发生显著扩增的嗅觉受体基因(odorant receptor, OR),却在内华达古白蚁中非常少。然而,离子型受体基因家族(ionotropic receptor, IR)却在白蚁基因组中发生了大量扩增。“较少的嗅觉受体数量反映了白蚁的生活方式,内华达古白蚁是一种较原始的白蚁,通常在一根木头中度过一生。而大多数的蚂蚁和蜜蜂则显示出复杂的社交行为和同窝识别性,它们需要更多的嗅觉受体去分辨不同的气味。不过我们推测拥有更为复杂劳动分工的高等白蚁,其嗅觉受体基因也会发生扩增。”文章通讯作者之一,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ürgen Liebig教授说道。 通过与其它社会性昆虫基因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在膜翅目社会性昆虫中参与等级分化和生殖分工相关的基因家族(如卵黄蛋白原基因家族(vitellogenin),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cytochrome P450),昆虫存储蛋白基因(hexamerin))等,在白蚁中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特性,这说明了一些些调控机制在两类社会性昆虫中发生的趋同进化。 “解读白蚁基因组是揭示社会性昆虫分子进化的关键一步。在社会性昆虫研究中有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基因组中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调控机制导致在不同的昆虫类群进化出真社会性。我们发现一些像卵黄蛋白原、保幼激素之类的调控因子,它们在白蚁的不同等级中的表达有显著的差异。同样的基因表达差异也存在于其他社会性昆虫的等级调控中。”文章另一通讯作者,国家基因库基因组多样性负责人张国捷博士说道。“随着越来越多社会性昆虫基因组被破译,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相信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性系统的发育调控和进化过程提供更多线索。”2014-05-20 00:00:00.0
-
-
-
-
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另一二倍体棉花——木本棉全基因组图谱——最新研究成果于《自然•遗传学》发表
继2012年完成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测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又联合完成另一二倍体棉属植物——木本棉(Gossypium arboreum)基因组。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5月18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成功绘制出高质量的木本棉基因组图谱,结合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棉属进化机制及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将极大的推动对四倍体棉种及其它多倍体物种的形成过程的揭示,为进一步研究棉花纤维质量和抗病虫灾害等重要农艺性状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 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属共包括46个二倍体棉种和5个已经确认的四倍体棉种,所有的二倍体棉花物种均可能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这个祖先随后多样化分化成八个组,包括A、B、C、D、E、F、G和K。而所有的四倍体棉花物种都是由A-基因组物种木本棉(G.arboreum(A2))和D基因组物种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D5))物种间杂交形成。由于棉花属基因组的复杂性,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基因组及功能分析等工作非常困难,阻碍了棉花育种改良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一株连续培育18代的纯系栽培木本棉shixiya1(SXY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绘制出的高质量木本棉基因组大小约为1,694 Mb,共有41,330个编码基因。利用高分辨率的遗传图谱, 将90.4%的木本棉(G.arboreum)组装序列成功定位到13个连锁群上。研究人员对该基因组进行了注释,结果显示木本棉基因组中68.5%是由不同类型的重复序列组成,其中95.12%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木本棉的基因组大小约为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775.2Mb)的两倍,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造成两个基因组大小差异悬殊的主要原因是LTR插入和LTR基因家族的扩增。在这些大量扩增的序列中,LTR逆转录因子数量发生了显著的增长,在雷蒙德氏棉中它们的总长为348M,而在木本棉中这个数据显著增长到1,145M。研究人员认为此分子机制解释栽培木本棉物种中发生LTR数量急剧增长现象的论断。 黄萎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极具破坏性的棉花疾病,它是由土壤传播真菌病原体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雷蒙德氏棉对于这个病毒具备很强的免疫力,然而木本棉和可可树却很容易受到侵害。研究人员将木本棉基因组和雷蒙德氏棉以及可可树基因组相比较,在与抵抗疾病相关的基因区域中发现,NBS 编码基因表达形式在这三个物种间发生了明显的差别。科研人员对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对于分子育种和遗传改良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遗传信息。 棉花纤维是纺织行业的重要的天然原料,棉花A-基因组物种能够产生可用于纺织的纤维,然而D-基因组物种不能产生出这样的纤维。有研究发现乙烯是能够促进棉花纤维伸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分子,在棉花纤维生成过程中,ACO基因调控的产物参与乙烯生物合成的最后关键一步。研究人员发现,在雷蒙德氏棉幼籽中存在非常高的ACO转录本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形成早期纤维衰老表型,在木本棉幼籽中ACO基因转录的失活可能是这类棉属物种具有短纤维表型的原因,而在陆地棉这样的棉属物种中ACO表达纤维特定的上调能够促进纤维的生长。在本研究中,通过不同棉属物种ACO转录本的定量研究,科研人员发现,正如木本棉和雷蒙德氏棉表现的那样,ACO基因的失活和过量产生都会抑制棉花纤维的生成,为纤维细胞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有助于在后续育种中培育产出更高质量棉花纤维的品种。2014-05-19 00:00:00.0
-
-
-
-
老挝科技部部长一行视察“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进展(二)
2014年5月15日,老挝科技部部长Boviengkham VONGDARA 、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Sourioudong SUNDARA、计划合作司副司长Phimpha Outtachack一行以及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再次视察“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进展,查看杂交糯稻选育试验及热带经济作物示范种植等情况。 华大基因驻老挝代表汪小刚向Boviengkham VONGDARA部长一行介绍园区规划设计、基建进展以及项目整体情况等,同时对老挝科技部给予的有力支持表示感谢。 Boviengkham VONGDARA部长仔细询问选育杂交糯稻的操作流程,部分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再次高度肯定项目在短期内所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将会为项目中选育出来的糯稻、印加果优良品种亲自命名,也希望相关的科研成果能快速在老挝推广。期间, Boviengkham VONGDARA部长再次强调项目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据悉,双方已从“技术人员在老挝进行中文培训,核心技术人员在深圳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选派青年科学家去国家科技体系进行深造”等三个层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介绍 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老中两国科技部合作共建、华大基因承建的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在2013年9月召开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由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以及老挝、泰国、印尼等东盟多国科技部长共同见证签约立项。园区将依托华大基因全球领先生物科技,建成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热带地区育种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展杂交糯稻育种等研究项目,助力老挝生物经济发展。2014-05-16 00:00:00.0
-
-
-
-
“中国遗传疾病诊断人才培养项目”第八期培训班在天津举行
2014年5月16日至18日,“中国遗传疾病诊断人才培养项目”第八期培训班在天津举行。本期培训班主要围绕单基因遗传病专题进行授课研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临床医生参加。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王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颖、北京协和医院黄尚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东、深圳市儿童医院韩春锡、浙江大学-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祁鸣、中国胎儿医学基金会Tze Kin Lau等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共同交流与探讨遗传疾病诊断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发展及应用。 天津市卫生局张富霞副局长、卫生部人才中心副处长胡秀忠、天津华大总经理杨玲博士出席了培训班开幕式。张富霞副局长在开幕致辞中对各位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和遗传疾病防治情况。胡秀忠副处长指出卫生部人才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多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各位学员能对基因组学有更多的认识,为广大的临床患者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杨玲博士表示,近几年内,基因组学的新技术已很好地运用在出生缺陷防控模式中,也希望在此次培训班上,各位临床医生对妇女儿童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有更多的交流。同时,华大根据临床出生缺陷防控的需求,将研发更多的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于医学和健康领域中,推动基因组医学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为广大的患者带来福音。 中国遗传疾病诊断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项目,2013年起至今已在深圳、武汉、沈阳、杭州、乌鲁木齐、长沙、上海相继举办七期,参与专家超过350人次,范围覆盖妇产科、儿科、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遗传咨询科等科室。2014-05-16 00:00:00.0
-
-
-
-
华大医学2014年科普宣传周之“走进华大学科普”
2014年5月14日,深圳市罗湖区外国语学校四十多名学生及老师参加了由华大医学与华大基因学院共同举办的“科学生活创新圆梦”科普宣传周活动。本次活动是2014年深圳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 同学老师们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实验室等。师生们了解了华大基因一系列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同时,也深入体会了“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含义。参观中,大家热烈互动,激发起了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生命科学的兴趣。 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此次活动让原本“神秘的DNA”走进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到基因科技与健康息息相关,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参加类似活动。2014-05-16 00: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