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基因谱新闻
  • 华大新闻
  • 华大与深圳卫人委共建健康筛查合作
    2011年1月30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迎来了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罗乐宣副主任一行,就健康筛查合作项目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双方就医学健康临床项目的合作提出了前瞻性建议并达成初步意向。双方将整合工作力量,明确各自分工,尽快推进合作的进程。来宾表示,华大拥有最具规模的科研条件,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得到如此成就是中国的骄傲,令人深感振奋。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表示,希望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与深圳市卫生系统一起,共建引领态势。
    2011-01-31 00:00:00.0
  • 华大获中国红十字最高荣誉 合作推动中华骨髓库全面高分辨入库
    2011年1月25日,“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2000例情况通报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红十字最高荣誉­----红十字勋章,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院士代表华大基因接受勋章。会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等领导会见杨焕明院士及其他到会嘉宾,并对华大基因为中华骨髓库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感谢,同时希望华大基因今后更加积极地支持中华骨髓库的高分辨入库工作。 2008年,华大基因应用自主研发的HLA高分辨分型技术推动中华骨髓库高分辨入库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快速、直接、可靠的检索数据。做到直接检索,大大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为赢得临床移植治疗的最佳时间创造可能;做到精确定位,大大减少骨髓库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节约国家资源;做到垂直呼叫,大大减少低分匹配后高分不匹配时的无效动员对志愿者正常生活带来的困扰。 2009年,华大基因HLA高分辨分型技术有了重大飞跃,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直接序列的HLA分型,使得通量上万倍提高、成本迅速减低、精确性百倍提升。2010年,华大基因自筹4300万元资金协助中华骨髓库完成9万人份的低分辨数据转化高分辨数据工作,大大提高了中华骨髓库的检索速度,真正做到了科技惠民。 2011年华大基因将继续加强与中华骨髓库并中国红十字会的战略合作,推动中华骨髓库全面高分辨数据库的建设。 撰稿:医学健康事业部 编辑:宣传部
    2011-01-27 00:00:00.0
  • 华大获中国红十字最高荣誉 合作推动中华骨髓库全面高分辨入库
    2011年1月25日,“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2000例情况通报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红十字最高荣誉­----红十字勋章,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院士代表华大基因接受勋章。会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等领导会见杨焕明院士及其他到会嘉宾,并对华大基因为中华骨髓库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感谢,同时希望华大基因今后更加积极地支持中华骨髓库的高分辨入库工作。 2008年,华大基因应用自主研发的HLA高分辨分型技术推动中华骨髓库高分辨入库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快速、直接、可靠的检索数据。做到直接检索,大大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为赢得临床移植治疗的最佳时间创造可能;做到精确定位,大大减少骨髓库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节约国家资源;做到垂直呼叫,大大减少低分匹配后高分不匹配时的无效动员对志愿者正常生活带来的困扰。 2009年,华大基因HLA高分辨分型技术有了重大飞跃,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直接序列的HLA分型,使得通量上万倍提高、成本迅速减低、精确性百倍提升。2010年,华大基因自筹4300万元资金协助中华骨髓库完成9万人份的低分辨数据转化高分辨数据工作,大大提高了中华骨髓库的检索速度,真正做到了科技惠民。 2011年华大基因将继续加强与中华骨髓库并中国红十字会的战略合作,推动中华骨髓库全面高分辨数据库的建设。
    2011-01-27 00:00:00.0
  •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为华大诱导干细胞项目捐赠皮肤细胞
    2011年1月20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到访华大,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等领导予以热情接待。 王石首先参观了华大生命科学、医学健康等重点实验室,对轻木与谷子转基因项目非常感兴趣,参观过程中不断拍照记录。他表示,华大在短短几年里取得如此多的成绩与长足发展令人感到十分震撼。 随后,在华大员工健康保健室,王石为诱导干细胞项目捐赠了皮肤细胞,并为华大细胞保存项目题字“传递爱心,存储希望,延续生命”。诱导干细胞技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项科研成果,能诱导已分化的细胞向多潜能性细胞转化,这项技术的发现与发展对于再生医学与个体化治疗都具有里程式意义。
    2011-01-24 00:00:00.0
  • “大熊猫基因组”与“千人基因组计划”重大成果分别评为“201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1年1月19日,由5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华大基因的联合科研成果“大熊猫基因组”、主要承担完成的“千人基因组计划”重大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评选出的“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探月工程二期揭幕;“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京沪高铁全线铺通;水稻基因育种技术获突破性进展;揭示致癌蛋白作用新机制;实验快堆实现首次临界;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大熊猫基因组”发表;煤代油制烯烃技术迈向产业化。 评选出的“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人造生命迈出关键一步;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发现“超级细菌”;首次成功制造并捕获反物质原子;IBM发布硅纳米光子芯片技术;“普朗克”卫星绘出首幅宇宙全景;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束流对撞首获成功;“千人基因组计划”获重大成果;首份全球海洋生物普查报告发布;量子纠缠首次在电晶体线路中完美实现。 在当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有4项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成果,这说明两院院士更看重对生命本身奥秘的探索。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了17届。每年的评选结果都对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以及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链接: 201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011-01-20 00:00:00.0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华大基因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1年1月19日上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附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曹峰林教授一行13人受哈医大一附院周晋院长委托前来华大基因参观访问,出席双方合作协议签约座谈。 在签约座谈会上,双方就未来的合作内容及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华大基因医学健康事业部项目推广负责人郑仲征与曹峰林教授作为双方代表共同签订了“医学检测新技术全面合作与HPV筛查协议”。根据协议,计划2011年在黑龙江省对30万人育龄妇女进行HPV筛查,项目完成评估后推广到全省450万育龄妇女。此次合作项目是华大基因继2008年与中华骨髓库合作推广HLA分型项目全面医学应用、2010年与北京妇产医院合作推进无创产前筛查项目医学应用之后,在产业化发展上取得的又一突破。 曹峰林教授表示,华大基因领先的科研能力,先进的技术实力将为双方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双方的合作必将在临床医学检测等健康项目上取得重大发展与突破。 华大基因医学健康事业部项目推广负责人郑仲征表示,2011年华大基因医学健康事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一、继续加大推广HLA、产前、HPV项目的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范围、优化服务流程、打通医疗渠道;二、开拓HBV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渠道,完成临床医院、健康人群、药厂的三个渠道全面开发,为华大基因最新技术的应用开拓服务平台,真正实现科技为民的战略思想。
    2011-01-19 00:00:00.0
  • 汪建院长荣获“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科技不为民服务,不如回家卖豆腐” 2011年1月18日晚,“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评选共颁发10项年度人物奖、5项创新奖、4项提名奖、1项公益奖、1项年度人物大奖。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汪建荣获“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国资委主任王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中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竺延风、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洛林等出席颁奖典礼并担任颁奖嘉宾。 相关背景:“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继续推选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领军人物。在过去的十年中,作为中央电视台年度重头节目之一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一共评选出100多位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这些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之源和活力之源,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不断地前行。 “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主打“转变”牌,评选口号为“寻找中国经济的年度骄傲”,以“推动力、影响力、创新和责任”为标准。在中国经济的转变元年,寻找2010中国经济转变的引领者、寻找发展方式转变的优秀行动者、寻找照亮中国经济的年度骄傲,并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影响力和平台彰显他们在创新实践、在推动力、影响力和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优秀表现。 凤凰涅槃、逆风飞扬。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重大转变的十字路口,“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将作为中国经济的年度骄傲,引领中国经济战略转型与健康成长。 更多报道请见: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2010CCTV/。 (以上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2011-01-19 00:00:00.0
  • 放眼世界 决战高端--《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发表华大深度报道
    2010年12月23日,《深圳特区报》深度新闻部记者前来华大,专访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于2011年1月10日头版头条对华大基因进行了深度报道。 转载:深圳特区报记者刘启达谭大跃 基因,是一种新的有限的战略性资源。开发基因资源已成为发达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题记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惠州基地昨日传出消息,该基地国内首批手工克隆猪即将成熟上市,此举意味着中国基因科学研究在成果产业化方面跨出突破性步伐,这也意味着深圳市委、市政府近年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端产业布局方面开始结果。 秋天的收成源于春天的汗水。华大基因作为深圳进军高端产业的代表,在国际基因领域创造了太多的“世界第一”:首份黄种人基因组图谱、首个大熊猫基因组图谱、首个SARS的诊断试剂、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等等……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试图为您展示一个脚踏实地发展基础科学、掌控产业上游参与全球竞争的深圳本土企业。 科技之痛:忽视基因研究中国曾付出高昂的学费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有关“樱桃谷鸭”的故事:全球绝大部分鸭子都在中国,其中尤其以北京鸭最为出名,但目前遍布全球的培育出来的大型鸭子都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于不产鸭子的英国。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英国农场主,他发现很多英国人喜欢吃北京鸭做成的烤鸭,但是都觉得当时的烤鸭品种太肥腻,如果能提高鸭的瘦肉率,肯定会有很多人喜欢。于是一群育种专家聚集在英国“樱桃谷”专门研究北京鸭优化繁育,很快研究出生长快的瘦肉型鸭子,北京鸭在这里变成了“樱桃谷鸭”。1991年,“樱桃谷鸭”开始大规模杀回它的故乡中国,并迅速占据中国市场,如今全世界每年要消费超过25亿只“樱桃谷鸭”,作为鸭子故乡的中国甚至每年要花费2亿元购买所谓英国鸭种。 与此相同情形的还有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美国历史上种植大豆的时间都很短,上世纪50年代该国大豆大量患萎黄病,大豆严重减产。20年后,美国科学家在中国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野生大豆,并与美国当地品种通过基因技术进行杂交,培育出一批抗萎黄病的优良品种,一举使美国变成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王俊告诉记者,培育出这种新型大豆是美国一个叫孟山都的公司,目前该公司正在对某项大豆的研究申请国际专利,专利一旦获得批准,中国农民在种植大豆时就有可能面临着侵犯孟山都专利的尴尬,而中国的某些大豆甚至因为专利权问题无法出口。 科技之难:青年学者集资搞科研寻求国际对话 在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基因研究以及应用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并且在资源基因方面已显垄断之象。当时在国外从事基因研究的杨焕明博士和在华盛顿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汪建等人正在考虑基因反控制问题,因为谁先拥有资源基因就意味着谁在这个物种的培育上拥有话语权,这也就是日后人们讨论的“物种权”。 1998年8月,杨焕明等人回国组建了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一年以后,在英国伦敦第5次人类基因组测序战略合作会议上,杨焕明等人为中国争取到了1%的测序任务,其中亚洲黄种人的基因组测序内容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由此也成该计划的6个国家中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杨焕明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来源。据华大基因员工回忆,为了筹集该项目启动资金,他们开始自掏腰包,杨焕明甚至拿出自己积蓄多年的10万美元用于科研集资,当时很多员工为此感动不已,这也就有了后来的陆续400多万元捐借款项。靠着这笔原始资金,杨焕明等人开始了他们的艰难之旅。 为了这个项目,几位创建人甚至几个月没拿工资,有人因此家庭财政“严重赤字”。可是,有关设备的投入仍在进行,设备不断增加,厂房不断扩大。就这样,华大组建出世界一流的基因测序平台。 2007年,华大移师深圳,在简陋的地方继续他们的高端科研工作。在这里,华大先后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次年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大熊猫基因组计划”以及后来的“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去年还启动了“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也正是在这里,华大基因开始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并引起国际广泛关注。仅在2010年,华大的科研人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达到20篇,其中世界顶尖杂志《自然》4篇、《自然》系列杂志4篇、《科学》2篇,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研成果登上上述杂志代表了世界公认的高度。 科技之猛:建成超越美国的测序平台 有关信息显示,目前华大正在抓紧建设与其配套的计算每秒2千万亿次,存储100P的计算机系统,并且计划3年内计算速度升级到万万亿次,存储达E级,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究、生物信息分析中心和软件开发平台将在华大建成。 另一方面,华大在北美的测序中心去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成立,这标志着华大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平台建设,已开始从立足国内向进军世界迈进。上述举措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强烈震动,纷纷惊呼“中国已成为世界基因组测序领域的巨人”,美国《科学进展》一文中指出,“中国建立了测序能力几乎两倍于美国最大基因组研究机构的技术平台”,而“华大是可以承担大项目的少数几个世界基因组中心之一”。 按照华大的设想,他们将探索与包括国资体系等在内的多种资源一道,发展生物基因产业联合体,用5-10年的时间,在生物基因领域分别打造出新形态的“中粮集团”、“中国石油”等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大型实体或地方新型支柱企业。 科技之乐:青年才俊纷纷聚集华大 走进位于盐田的华大基因总部,记者看到所有的办公区域都是开放的,老总们和员工、新分来的大学生都一样,办公设施的配置也没多少区别。一眼望去,全是一个个“格子”。对于华大的各个部门,他们也起用了年轻人喜欢的称呼:实习培训的地方被称为“华大军校”,用于科学研究的地方被称为“特种兵团”,古板的部门称呼在这里一扫而光。 而在宽松的企业管理背后却有着年轻人更喜欢的知识管理。在华大的内部网上,记者看到被下载得最多的是各种学习视频、同事间分享的工作方法、老师的讲义,这让人感觉他们好像还在学校,每天都收获着新知识。而在华大团队里,像杨焕明、汪建等学术前辈也很乐意做这种工作,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老师,知道学生的需求。这种氛围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崇尚的是知识,地位、等级在此是不受注重的东西。 作为华大的学术和产业带头人,也是全球最年轻的领域科学家之一,34岁的王俊一开始就投身华大的创建与发展,从参与最初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到发起并组织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是华大前述所有重大科研成果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完成者,截至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自然》(包括系列)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5篇、其中6篇为封面文章,是中国“70后”群体中的杰出科技代表人物。 李英睿和罗锐邦是两个可敬的青年学者。前者24岁,从大二开始来华大实习,2008年大学毕业后工作仅1年,就担任华大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作为炎黄一号生物信息分析主要负责人之一,其研究成果“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组图谱”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此后两年内,还相继发表了3篇《自然》系列文章、3篇《科学》,共33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他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本科生之一。后者今年才22岁,他还在华南理工大学大三期间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登上了《自然》杂志,该研究成果《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中首次发现亚洲人群特有的基因序列,还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新全基因组组装方法,指出人类基因组中存在“有或无”型的基因变异,并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 80、90后的年轻人在高新技术试验室担纲学科带头人的现象也迅速成为国内科研机构一大特色,当网络还在对80、90后的青年人能力争论不休之时,华大却带领这批年轻人走进了世界科技的前沿。 科技之美:青年学者讲述基因应用迷人前景 王俊向记者透露,华大基因在深圳近几年成果转化过程中,产值增长速度很快,最近3年,华大收入成几何积数增加,从最初的4000万元迅速增加到去年的10亿元,而这10亿元对于华大来说可能是爆发性发展的刚开始。王俊指出,基因产业是一个看不到边际的产业,在它的名下可以创造出很多个新产业,这个产业链可以延伸到未来各个行业。比如亚洲人2万多个基因里,实际上每一个基因都可能包含着一种新的产业。 在能源方面,目前华大对一种“麻黄树”进行育种,这种树的种子里面的汁水一挤就是一滴真正的柴油,都不用经过化学提炼,而这种植物就是综合了几种生物的特性产生的,它的产生需要对多种生物特有基因进行全面分析,这种分析有赖于每秒运算能力高达百亿甚至上千亿次的高通量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在医学领域,人体骨髓移植配对是世界医学难题,目前传统做法是组建骨髓库,然后在库中对骨髓进行匹配,而能够实现匹配的可能性很小,但王俊指出,真正实现成功配对的物质其实就是很少的几种基因控制,基因手段是将基因进行配对,理论上是任何4个人的骨髓就可以完成配对,不需要进行传统的大海捞针式的配对方式了。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等待骨髓移植。 在新型环保材料方面,目前华大试验出一个“轻木”,这种木材的细胞很粗大,木质非常轻,把一块近30厘米长的方块木头拿在手里,感觉也不过几两的重量,与泡沫无异,这种轻质的木头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房屋装修和家具加工,且比塑料泡沫环保。 对此,杨焕明院士曾指出,不管哪个国家,都认可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基因工作将以科技之美展示出自身的迷人魅力。 科技之路:深圳着力打造高端化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创新支撑处处长涂欢指出,刚出台的《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排在推动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举措”之首。 近年来,我市提出了坚持高端提升价值创造,立足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化、创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市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是,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去年,深圳已经出台了包括生物产业的振兴规划,首批扶持计划已经实施。许勤市长上任后就提出振兴高端产业发展,基因就是其中一个核心产业。 涂欢认为,深圳地少、人多,深圳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能单单是卖产品,更重要的是拥有技术,输出知识产权,这是高端产业链。 同时,从华大可以看到,民营科研机构也给国家创造了一个新的科研模式,我市采取的是“民办官助”方式,市和盐田区两级政府对华大尽力帮助,在政策和资金上更是提供支撑,但经营还是他们自己说了算。市政府对华大的“4年8000万”资助政策正在实施,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立能源、生物科研平台。在一些具体项目上,更是大力支持,如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仅是资金,还有土地使用,能给的都给。盐田区在政策上大力给予优惠,为人才解决住房困难等,为科研发展大开“绿灯”。 科技之光:规划建设深圳生物经济发展“滨海新特区” 深圳作为滨海城市发展滨海产业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市在规划建设深圳生物经济发展方面酝酿“滨海新特区”概念,对“滨海新特区”进行内容支撑的就有华大基因提出的“海洋生物计划”。海洋及其海岸带是生物多样性的“伊甸园”,这也意味着海洋生态系统中蕴含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基因资源。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微生物的种类可能多达1000万种,远远超出人类先前的认识。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高盐、高压、低温、低光照和寡营养),可合成一些陆生微生物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的活性物质,而它们产生的特殊代谢产物和特殊基因类型则很可能造就一个新的产业。 2010年7月,华大基因、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牡蛎基因组研究团队在青岛宣布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同日,华大在北京宣布绘制出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牡蛎及半滑舌鳎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水产生物研究进入了基因组时代。中国是牡蛎的故乡,拥有利用牡蛎的悠久历史。牡蛎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开启了海洋贝类基因资源发掘之门。 相关链接: 放眼世界 决战高端
    2011-01-19 00:00:00.0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领导到访华大
    2011年1月12日晚,武汉市委常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任工委书记贾耀斌一行到访华大,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行政总裁黄胜全,副总裁文洁,华中区负责人牟峰等予以了热情接待。 贾耀斌书记一行在汪建院长等人的讲解及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华大展厅、测序平台和科学团队,了解到华大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年轻科研人才的培育成果,对华大的迅猛发展称赞不已。
    2011-01-17 00:00:00.0
<前页1...143144145146147148149...191后页>